wbg logo

传媒扫描

【湖北日报客户端】超豪华科学节活动在汉上演,江城市民家门口品尝科普盛宴

  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是怎样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如何透过稀薄的大气层,捕捉宇宙线的痕迹?嫦娥五号探测器是如何在月壤进行采集作业……3月4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武汉专场”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拉开帷幕,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40余个中科院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带来60余个特色节目、展品和实践活动。其中,多个中科院重大科研成果、大国重器首次来汉展示。这是一场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科技范十足的科学嘉年华,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感受科技魅力。当天,上万名社会公众参与了这场科普盛宴。 

  一批“大国重器”首次来汉展览 

  “新闻上看到的嫦娥五号月壤采集作业,在这里看到了‘实物’,很开心,也很自豪。”在创新展展区,来自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的学生张芮涵和谢晚彤正认真观察着嫦娥五号探测器模型。模型主体部分为黄色,分为上下两层,两层均长有一双“翅膀”,探测器坐落在月球表面,表面设计得也很好,能看到各种起伏的坑。“我国科技发展迅速,科学家们真厉害,我们要好好学习。”张芮涵说。 

  当天展出的慧眼号卫星同样长有“翅膀”,展品同样为等比例模型。慧眼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为国内外科学家提供大批高质量观测数据,使我国在大天区高灵敏度快速巡天、黑洞、中子星等天体的硬X射线快速光变研究以及剧烈高能爆发现象的监测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展出的天空的科研成果还有全国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等。 

  深海方面的科研成果同样让前来参展的市民朋友大饱眼福。科学号科考船模型,等比例还原了科考船,整个船底部为红色,甲板上各类设施清晰可见。一旁展台上的展出了奋斗者号、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系列模型,三个模型均为1比1还原三个大国重器。“这些都是我国科学成果的集中体现,科技感十足,带着孩子来看,可以培养他的科学兴趣。”武汉市民杨先生说,当天他带着在武汉光谷实验小学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杨作源前来参观,平常他经常带着儿子参加各类科普展览活动。 

  活动现场,不少市民通过展品学习了解了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展台上演示着这一技术的流程,通过太阳能和火力发电,将氢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反应,并通过淀粉合成、分离精制等环节,最后实现淀粉的人工合成。在学习了解这一科学知识时,来自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小学部五年级学生周一航和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笔记。 

  当天,该校小学部四年级和五年级共有百余名学生前去参观学习,“中科院科学节是个很好的活动,是一个开展科学教育的机会。带着学生们走出校园,来到科普活动现场,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增长科学知识。”该校小学部带队老师李静表示。 

  不仅有实景模型展示,展览现场还设置了全息展示、VR体验等多种展示形式,市民朋友能生动地学习了解大国重器。“今天的展览让我深受启发,我对于专业学习和科学教学有了新思考。”武汉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彭佳敏说。她告诉记者,当天一大早,全专业130多名同学一起来参加科学节,大家在各个展台前认真学习,丰富知识,积累经验。 

  院士专家现场做科普 

  “稻谷、全谷、精米的营养成分分别是怎样,为什么之前黑米食用得少……”3月4日,科学节现场,市民朋友不仅零距离感受大国重器,院士专家还带来了系列讲座报告,带大家学习科学知识。 

  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带来了《神奇的黑米》报告,许多小朋友纷纷举手,与院士对话。张启发院士亲切地向大家介绍了神奇的黑米,讲述了黑米口感好、利健康等优点,发出黑米主食化的倡议。场外还设置了黑米食品试吃,让大家亲身体会黑米的益处。 

  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主任王青锋研究员带来了《探索神奇非洲植物》的报告,带公众了解无舌千里木、大苞硕莲、醉篱木、东非刺桐等非洲植物。 

  5日,科学节将举行科学直播,带大家走进国家猕猴桃资源圃。 

  科普盛宴的展区一角前排起了长队,聚集着许多兴致勃勃的小朋友。或是紧张认真地答题赢得奖品,或是兴高采烈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试吃“热奶宝”,或是戴上VR设备仔细体验新奇视野……这些都是科创荟板块丁汉、孙和平、刘经南等7个在汉院士工作室带来的科普体验。 

  “旁边有敌机!”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展台前,佩戴全景VR设备的小朋友躲进了家长怀里。据工作人员介绍,院士科普工作室团队利用全景VR技术打造了应用于智慧文旅、智慧教学等应用项目。“小朋友刚刚体验的就是智慧教学项目,体验驾乘飞机和体验海底世界。”工作人员高溢璟介绍。智慧文旅项目给市民朋友带来新奇体验,戴上VR眼镜,就能通过5G网络传输的恩施大峡谷、济南趵突泉等景点的实时画面。极目新闻记者戴上眼镜时,眼前就是一片湖水,仿佛置身人头攒动的趵突泉景区。 

  “科学兴趣的培养就是从娃娃抓起”,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为青少年提供了直观化编程体验,并由机器人编程老师进行现场指导。简单的机械零件由孩子们自己进行编程,自己设置指令,培养他们对工程结构的基础认识,也更能提升参与科学节的获得感,延伸对科学的认知。“我们从科学节上看到了更多丰富多样的科普方式,以后会把这些好的形式运用到科普工作当中来。”工作人员蔡卓表示。 

  科学节现场,创工坊、嗨剧场、科学之美等板块同样热闹非凡。创工坊展区,欢声笑语铺满了草地。卫星和火箭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渐成型,精巧的太阳能板模型在阳光下徐徐转动;白芷薄荷薰衣草,辨认出芳香植物的味道就能亲手制作香包;“嗨剧场”的舞台上,科学主题的各种文艺表演如火如荼,全方位地展示着科学的魅力;“科学之美”板块中,中国科学院众多令人惊叹的成就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 

  据悉,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由主场活动和一系列的研究所科普活动构成,注重科学与文化、艺术的充分融合。主场活动设立在北京,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北京主场外设置专场。 

  “今天科学节的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科学奥秘的展示,激发他们的学习科学的兴趣。”王青锋表示,科普教育是一个长远的,提升整个公民素质的重要方式。同时,此次也是激发全民学习科学、掌握科学、了解科学的主要途径。他介绍,接下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将加强科普内容创作、科普形式探索和科普平台建设,组织建设专业科普团队,吸纳更多科学家参与科普教育。 

    

    

    

  原文链接: 

  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681577&cId=0 

 

 

 

 

科普开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