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传媒扫描

10月19日中国网:“十三五”武汉植物园重在三突破打造生态农业创新平台

 武汉植物园党委书记、园副主任罗志强。王振红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20161017日,是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中国第三个“扶贫日”。1018日,记者随着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精准扶贫记者行走进武汉植物园,实地考察科技成果如何转移转化,科技创新如何助推脱贫攻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园区面积2600余亩(老园区面积886亩,新园区1100亩,基地420亩,肯尼亚植物园200余亩)。保育植物1万余种,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植物资源保育基地和三大核心植物园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

  武汉植物园党委书记、园副主任罗志强向记者介绍说,2011-2015年共获得科研经费 36174万元,较“十一五”同比增长 21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加强,“实施5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成果转让收入6567万元;新建猕猴桃、枸杞、功能蔬菜、生态修复草示范基地近4万亩,年社会经济效益约13亿元;三峡景观改造与生态修复工程,合同经费超过7000余万元。”

  谈及“十二五”时期武汉植物园的重大突破,罗志强用一个领跑两个并行来形容,“水生经济植物莲种质创新在国内现代农业和生物领域处于领跑,大型水库生态屏障建设技术与示范在国内生态与环境领域处于并行,东非植物资源与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在国内现代农业与生物领域处于并行。”

  罗志强说,“十三五”武汉植物园将建成为全球物种保育、植物科学研究和全民素质教育等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植物园。致力于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展县域特色生态农业模式研发与示范。针对连片经济特困区产业发展,在已有新品种创制及转让基础上,研发和集成县域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开展规模化推广示范。实现从“特色农业新种质创制”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提升,进行精准扶贫。

  第二,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展丹江口库区高效生态农业及水环境保护。以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及生态安全为主要目标,研发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移民安稳致富及区域生态安全进行有机结合。

  第三,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指导,建设东非植物资源开发与半干旱区现代农业示范。围绕全球生物资源热点区域东非大裂谷,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研究;研发半干旱区现代农业模式,示范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东非地区农业水平。建成我国对非科技合作基地。

  “在‘十三五’期间,要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创新平台,” 罗志强解释说,“建设100亩光谷园区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与展示基地,350亩武汉江夏生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实验基地,3000亩湘西、丹江口、肯尼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基地。”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中的猕猴桃研究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王振红摄

 武汉植物园。王振红摄

综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