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新物种

白前属-新种:三峡白前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W. Hu Q.F. Wang

  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是夹竹桃科(Apocynaceae)中的一个大属。我国学者早先将白前属归在鹅绒藤属(Cynanchum L.)内,然而形态、化学成分、分子等证据都支持白前属应该从鹅绒藤属中独立出来。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娃儿藤属(Tylophora R. Br.)与白前属关系紧密,且还有一些小属嵌套在Tylophora-Vincetoxicum分支中,最新定义的白前属将娃儿藤属和形态相近的一些小属,包括中国分布的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箭药藤属(Belostemma Wall. ex Wight)、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 & Tsiang)和白水藤属(Pentastelma Tsiang & Li)等都归并到其中。根据最新的白前属定义,我国共有白前属植物约90种。 
  2021年4月,重庆自然博物馆陈峰等人在重庆市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时,发现一种开黄花的一种未知白前属植物,并将照片和部分活体材料寄给了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组的张彩飞博士进行研究。在武汉植物园王青锋研究员和胡光万研究员的指导下,作者们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标本,结合分子系统学的证据,确定它是一个三峡地区特有的新种,并将其命名为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W. Hu & Q.F. Wang,其种加词“pingtaoanum”来源于我国夹竹桃科植物分类学专家李秉滔教授的名字,以对其在我国夹竹桃科植物分类学研究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表达敬意,同时以发现地的地理名称“三峡”给出该种的中文名为“三峡白前”。 
  该种在营养器官上以及系统发育关系上与原秦岭藤属相近,但在副花冠形态上与原娃儿藤属相似,故此前根据副花冠形态划分秦岭藤属与娃儿藤属可能并不合理。此外,研究中发现该种早在1964年由四川大学川东植物调查队周洪富、粟和毅老师在三峡地区采到了标本,现存于四川大学标本馆与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不过被误鉴定为膜叶娃儿藤或建水娃儿藤(四川大学标本由谭进波老师近日在四川大学标本馆重新发现)。此后,2019—2022年时在巫山县林业局工作的周厚林先生先后在奉节县的一个分布点和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个分布点再次发现该种,使得该物种的已知分布点增加到5个。研究人员根据野外群体的现状,将该种评估为易危(VU),并推测可能在邻近的湖北省亦有分布。研究中同时澄清了三峡地区特有的青龙藤、宽叶秦岭藤的名实,结合标本与文献,编制了三峡地区白前属24个已知种的检索表,为该地区白前属的鉴定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将来该地区可能发现新的白前属物种提供线索。 
  描述和命名该新物种的论文以“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Apocynaceae: Asclepiadeae), a new species from the Three Gorges District in Central China”为题近期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期刊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合作研究发表了该物种。该项工作得到了重庆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能力建设项目(KFJ-BRP-017-10)和国家植物标本库植物标本资源精准采集项目(E0117G1001)的支持。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张彩飞、硕士生王岩(现已毕业)与重庆自然博物馆陈锋为并列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厚林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观察与采集,学科组中的廖苗与肯尼亚籍留学生Wyclif Ochieng Odago两位同学也参与了这项研究。这也是该学科组继今年在《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发表球兰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后的第二篇关于夹竹桃科系统学研究工作的文章。 
1 三峡白前(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W. Hu Q.F. Wang)的植株和花序

2 三峡白前(Vincetoxicum pingtaoanum Cai F. Zhang, G.W. Hu Q.F. Wang)叶、花和果实的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