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自然百科

第572期:别翻书!马上告诉我,哪些植物可以用来纺布制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大诗人李白在《清平调》诗中对杨贵妃美艳的衣服和容貌的描述。 

  虽然青莲居士在表现手法上略显夸张,但如此拟人化的辞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古人的衣裳是用什么织成的? 

  人类在与猿猴相揖作别后,用兽皮和树叶遮身暖体,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为了应对低温和寒冷,我们的祖先们依靠大自然,开发出了诸如搭建半地穴式建筑、寻找能保暖的衣物等多种御寒然界中获取了不少灵感。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找到了以植物和兽类皮毛为主的纤维原料来纺织,制成日常活动所穿的服饰。其中,在植物纤维和蚕丝纤维中,最终形成了葛、麻、棉、桑(蚕丝)等纺织原料。 

  Part.1 

  葛:颜值与实用并存 

  葛(Pueraria montana (Loureiro) Merrill)是豆科葛属多年生落叶草质藤本植物,藤蔓可长达八米,原产我国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几乎遍布全国。 

  葛藤的茎长满了黄色长硬毛,基部木质,其根呈粗厚块状。羽状复叶有三片呈三裂状的小叶,叶片上稀疏长着柔毛。一串串总状花序上密密麻麻长满了花苞,2-3个为一组,聚生在花序轴的节上。秋天开花时,紫红色的花朵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非常漂亮。果实是荚果长椭圆形,冬天成熟时,扁平状,全身是褐色长硬毛。 

  葛的藤蔓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用其绩纱制成的葛衣颜色洁白、质地轻飘。 

左:葛的花(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中:葛的叶(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右:葛的果实(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我国传统的葛纺织技术总结归纳起来,可分为采葛、浸葛、煮葛、晒葛、绩葛、织葛六大步骤。 

  在葛布的制作过程中,根据葛纱的粗细,织成的衣服也有优劣之分:粗厚的葛布称“绤”,细薄的葛布称“絺”,细葛布中的精品称“绉”。 

  细葛布特别亮白,织成的葛衣轻薄透气、吸湿散汗,穿着既舒适又美观,非常受贵族统治阶层喜欢,是皇家贡品和贵族用品。普通平民百姓因经济能力有限,则多穿粗葛布制成的衣服。 

  我国使用葛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已经出土的考古实物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1972年,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江苏苏州吴县草鞋山遗址中,曾出土了三块炭化葛布罗纹织物。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古老的手工织花葛布实物,也是我国最早的纺织实物。 

炭化葛布罗纹织物(图片来源:百问中文网)

  葛在西周时期被广泛应用,春秋时期达到鼎盛。周朝时,葛是重要的赋税种类,这一时期有个专门的官职叫作“掌葛”。 

  《周礼·掌葛》提及:“掌以时征絺绤之材”。“絺绤”指的是葛织出来的布,整句话的意思是“掌葛负责向农人们征收葛,作为国家财政的来源”。 

  除了作为税收外,葛布也是非常重要的贡品。 

  因天然纤维纺织品不易保存,孔府文物档案馆现藏的“明代本色葛袍”是如今唯一留存的古代葛衣。 

本色葛袍(图片来源:孔子博物馆)

  Part.2 

  麻:纺织纤维的“顶梁柱” 

  自汉代起,由于麻的大规模种植及畜力的使用,葛的地位逐步被麻所取代,麻类植物成为了纺织纤维的“顶梁柱”。 

  据考证,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五千多年的碳化丝麻织物;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距今四千多年的细麻绳和麻布残片。 

钱山漾遗址的残麻布片(图片来源:考古中国) 

  据《说文解字》记录,中国汉代麻纤维的利用大体有四类:大麻纤维、苎麻纤维、茼麻纤维、蕉麻纤维。其中以大麻和苎麻为主,苘麻利用度相对较少,蕉麻则更多地作为地方民族特色。 

  在今天,这四类麻纤维仍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 

  1.大麻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大麻科大麻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有印度大麻(Cannabis sativa subsp. indica)和火麻(Cannabis sativa subsp. sativa)两个亚种。 

  印度大麻植株较小,分枝多,具有短而实心的节间。其生产大量的树脂,尤其是在幼叶和花序中,是生产“大麻烟”的植物,在大多数国家是违禁品,禁止栽培。 

  火麻就是普通大麻,在我国栽培或野生,也被称为汉麻。其植株较高且细长,分枝稀疏,有长而空心的节间,是常用的纤维和油料作物。 

大麻(普通大麻)植株(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大麻是雌雄异株,其植株特性的差异通常导致用途上的差别。一般说来,主要用雄麻的纤维来织布、做麻绳、麻线等;用雌麻的种子来榨油,用作油物或为燃灯照明。 

大麻绳(图片来源:Veer网)

  大麻纤维细度细、强度高,具有天然抑菌、卫生健康的性能,既能用来纺布织衣,又可用作冬衣的填充物。 

  《说文解字》有:“绋,乱枲也”“缊,绋也”和“以缊曰袍”。枲是大麻,绋则是一团乱麻,缊是袍,综合来看就是“袍里有一团乱麻”。古代贫苦人民用来御寒过冬的衣服,填充物就是用乱麻做的袍子。 

  2. 苎麻 

  唐代时,南方大量种植的苎麻逐步成为麻纺布的主要原料。 

  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是荨麻科苎麻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宿根可达10-30年之久。其原产我国中西部,如今世界各地的苎麻均由我国直接或间接引入,被称为“中国草”。 

苎麻植株(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苎麻一般一年可以收割三次,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纤维作物。苎麻纤维中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孔隙,能快速吸湿吸热和散热,透气性能非常强,是“天然纤维之王”。其纺布织成的衣服,穿着凉爽舒适。 

  古时苎麻纤维纺出来的布,多用来制作夏天的衣服和蚊帐,又被称为“夏布”,如“浏阳夏布”、“隆昌夏布”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苎麻纤维织成的布都叫夏布,只有使用木制织布机纯手工织就的苎麻布才能称作夏布。这是因为,夏布在手工编织过程中因人为操作会存在差异,不同手工艺织出来的布,美感各有迥异。 

夏布(图片来源:新华网)

  精致的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曾被列为贡布。 

  夏布因苎麻纤维细长,强韧,含有叮咛、嘧啶、嘌呤等微量元素,具有弹力与绝缘性,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坚实挺括,吸湿性能好、不易变形,卫生健康;其次,防污、抗静电;最后,能抑制细菌滋生,抗菌保健。 

  3.苘麻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是锦葵科苘麻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据考证,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距今已有七千余年的苘麻绳索。苘麻的利用价值明显低于苎麻和大麻。 

  春秋时期以前,苘麻纤维主要用于制作衣服,现在多用于编织麻袋、搓绳索、编麻鞋等。 

苘麻植株(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4. 蕉麻   

  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是芭蕉科芭蕉属,由叶鞘组成假茎的大型草本植物。 

  《说文解字》有“蕉,生枲也”。“枲”是麻类植物的纤维,“蕉”则是没有沤渍过的生麻。 

  《异物志》中记载:“芭蕉叶大如筵席。其茎如芋。取镬而煮之为丝,可纺绩,女工以为絺绤,今交趾葛也。”说明芭蕉纤维具有麻类纤维的作用,煮了之后也能像葛纤维一样,纺绩织布。 

芭蕉植株(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生活在海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常就地取材,砍下芭蕉茎,纺纱织布。由此制成的衣服吸汗透气、散热性能良好,非常受当地人喜欢。 

  Part.3 

  棉:改变国人衣料结构 

  宋代以后,棉传至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被大规模栽种,代替了麻纤维,成为纺织界的“新星”。 

  棉是锦葵科棉属(Gossypium Linn.)植物的统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虽然不是本土原产植物,但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却非常悠久。 

  据典籍记载,棉早在汉代甚至更早就传入了国内。其传播路径有两条: 

  一条是沿西北方向,从中亚、西亚等地经过西域各国传入中国新疆地区,这一路称为“西路棉”或“北路棉”,传入的是草棉; 

  另一条是沿东南方向,从印度经东南亚传到中国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一路称作“南路棉”,传入的是树棉(也称为亚洲棉)。 

  棉传入中国后,自宋代开始在中原地区规模化种植,元明时期统治阶级在制度上大力推广,元朝政府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机构,用来征收棉花。此举虽然加重了赋税,但改变了棉花的种植状况。到了明代,制度更苛刻,棉花和棉布被列为常年赋税对象。 

  经过不断选育,我国逐渐培育出了适合国内环境生长的棉。目前,我国栽培的棉花主要是近代以后引进的具白色长棉毛和灰白色不易剥离的短棉毛的陆地棉,性状优良,在全国广泛种植。 

  棉因其柔软、舒适、保暖、耐用、吸汗等优点为全世界所推崇,是全球人民喜欢的天然纤维。 

陆地棉植株(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棉纤维纺织前,先要经过一道棉籽棉絮分离的特殊工序,再将棉絮搓成棉条,从中抽取纤维,捻成连续不断的纱。棉做出来的衣服柔软洁白,具有非常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穿着非常舒适。 

  “不蚕而绵,不麻而布,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是元代的王祯在《农书》里对棉作为纺织原料的描述。 

  在《农书木棉序》中,他又列举了棉具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紵,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衣,不茧而絮”的优良特性。 

陆地棉果(图片来源:新华社)

  Part.4 

  桑蚕丝:本土培植,源远流长 

  除了植物纤维外,蚕丝纤维也是我国重要的纺织纤维。我国自古以农桑立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是桑蚕业的发源地。 

  据考证,先民们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进行蚕桑养殖。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了桑字;战国时的青铜器上有桑女提筐采桑的图案;《诗经》、《农桑指要》、《农政全书》等各类古籍中均有关于桑树的记载。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南宋《蚕织图》局部(图片来源:黑龙江省博物馆)

  桑(Morus alba L.)是桑科桑属的落叶乔木或灌木,原产我国。桑树最原始的作用是作为蚕的食物。桑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物质,营养值高,蚕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习惯吃桑叶的特性。 

  桑蚕丝是蚕分泌出来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长、滑、柔、透等特性,是自然界中可供纺织的天然长丝。其制成的衣物,轻薄柔软、亲肤服贴、舒适保暖、抗菌耐用。 

  然而,丝织品量少贵重,只有贵族阶级才有享用的能力,普通百姓穿的通常是粗布衣。 

左:桑树植株(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右:正在吃桑叶的蚕(图片来源:新华网)

  “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里,采桑养蚕是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栽桑养蚕缫丝制衣是古代小农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桑树为我国的国泰民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桑蚕文化,开辟了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全球。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蚕丝业体系,丝绸产品远销世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现代丝绸(图片来源:新华网)

  随着绿色环保的天然植物纤维渐渐受到大众欢迎,相信葛、麻类、棉、桑蚕丝等植物纤维原料也将在现代技术手段下,被制成更加舒适的衣物。 

  参考文献: 

  1.王颖.黎族芭蕉布制作技艺初探[J].史学理论,2019(09):58-59. 

  2.王琴.苎麻种质资源评价及栽培模式对其饲用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9.  

  3.廖江波.夏布源流及其工艺与布艺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论文,2018. 

  4.余晓芸等.《说文解字》中纺织用植物纤维的整理()[J].服饰导刊,2021(2):5-7. 

  5.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6.李麦产.棉花传入与中国古代人口增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8):109-115. 

  7.徐昀徵,朱宏斌.我国古代葛的种植栽培及葛织品利用[J].农业考古,2021(3):177-184. 

  8.廖江波.中国传统葛纺织服饰探析[J].丝绸,2020(57):78-84. 

  9.王立.桑的栽培演化与农耕文化及其资源利用[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10.苏玲.桑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J].江苏蚕业,2012(4):44-46. 

  11.http://www.iplant.cn/中国植物志 

科普开放中心 曹承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