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祥钟
2016.11.14 | 来源:| 【字号: 】【打印】【关闭

  一、简介 

  孙祥钟(1908—1994),男,汉族,安徽桐城人,中共党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01月至19844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 

  孙祥钟193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36年自费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留学,专攻植物分类学与园艺学,被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吸收为终身会员。1939年,孙祥钟从英国归国后一直在武汉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武汉大学生物系主任、生物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党委常委和教务长等职务。19801月,年过古稀的孙祥钟受党组织的委派,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在他担任武汉植物所所长期间,经常奔波于武昌珞珈山与磨山之间,为武汉植物所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平 

  孙祥钟于1927年在桐城中学毕业后考入安庆高中理科,1929年高中毕业考入武汉大学土木系,入校后转生物系,19337月从武汉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在我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钟心煊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积极参与创办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工作。19338月,他参加在重庆北碚由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的我国现代科学史上最早的、又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团体——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大会,成为中国植物学会第一届会员(当时会员仅105人)。1936年,在武汉大学生物系主任张珽教授和钟心煊教授的推荐和帮助下,他自费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留学,从事五加科植物的研究,后因病提前于193912月回国。孙祥钟是我国研究五加科植物的最早学者之一,他在1943年发表的《中国五加科植物之分布》等论文至今为国内外有关学者所重视和引用。 

  孙祥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生活简朴、热爱植物科学。青年时代不顾艰难险阻,多次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峻岭中开展植物学考察调查。在武汉大学执教50余年,他32岁晋升讲师,34岁晋升副教授,35岁被聘为教授,42岁(1950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既辛勤耕耘于教坛,又主持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并获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孙祥钟的学术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精神。1978年他创建了武汉大学植物分类学研究室,1981年建立植物分类学博士点,1992年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他主持和指导植物分类学的科研工作,为研究室选定研究方向和指导制订长远科研规划,带领教师和指导研究生坚持以水生维管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学、区系学、生态学、形态解剖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物种生物学和数值分类学等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孙祥钟指导下的这一系列的研究在国内植物分类学界被认为在研究对象、手段、成果上都很有特色,并受到国际水生植物学界的关注[1]。由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植物志》第八卷,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价值极高的水生植物专著,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际水生植物分类学领域的空白。他主持完成的《理科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方式的研究》项目,获1988年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 

  孙祥钟教书育人,十分重视和关心植物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并为之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既严格要求又倍加爱护,要求做学问与做人的高度统一。他经常教导研究生要一专多能,他认为光,知识面窄,将来难以胜任工作;光,难以拔尖,培养不出一流人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对年青人既要带路,又要让路,我希望学生超过我![1]。从1982年到1992年十年间,孙祥钟七十余高龄时培养了9位博士生和8位硕士生。现今,这些学生有的已是著名专家教授,有的是科研、教学单位的领军人物。 

  孙祥钟给予后辈最宝贵的不只是他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以及他高贵的品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由于孙祥钟在植物学教学和科研上的成就以及杰出的领导与组织才能,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湖北省暨武汉市植物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湖北省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生态学会顾问、庐山植物园顾问、《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编委、《武汉植物学研究》主编和名誉主编等学术界领路人,并入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1992年卷第二分册)》。 

  三、主要事迹 

  1978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是年1218日,武汉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武汉植物研究所[3]。从此武汉植物园进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振兴改革发展时期。 

  早在19569月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武汉植物园筹备委员会,孙祥钟即被任命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从那时起他就致力于武汉植物园的创建工作,时刻关注着植物园事业的发展。24年后他受党组织的委派出任更名后的武汉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直接领导研究所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所改革发展的进程。在任职期间(1979.9-1984.4), 他带领武汉植物研究所全体员工奋发图强、真抓实干、扩大园地,园区面貌旧貌换新颜。在这段时间里,植物所经历了三件重要的大事:1980年中美植物学家联合进行鄂西植物科学考察、1983年中科院生物学部评议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学研究》学报正式创刊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这三件大事尤其是评所工作,对于武汉植物研究所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11980年中美联合鄂西植物科学考察 

  1980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美两国植物学家十余人联合组成鄂西植物科学考察队,由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孙祥钟担任考察队的中方队长,美国加州大学植物园主任巴塞洛缪博士(Dr. B. Bartholomew)担任考察队美方队长[4]。考察队于1980824日至109日考察了神农架山脉主要地区的自然地理、植物区系和植被状况,以及利川县谋道地区的模式标本水杉大树和古老水杉植物群落及其生态环境。在考察过程中,孙祥钟始终和队员们一起生活,实地指导并参加考察工作,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经常关心和询问队员,特别是外籍队员的生活情况,随时随地帮助解决问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孙老。有时他还和队员一起进入深山老林参加调查采集,野餐吃干粮、炸花生、牛肉干,队员们都很受感动。 

  野外考察结束后,孙祥钟在神农架林区和武汉植物研究所多次主持中美植物学家学术研讨会,并对神农架植被和利川古老水杉群落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提出了多项意见和建议,并提交了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报告。在孙祥钟的指导下,两国植物学家共同撰写了这次科考的总结报告,上报给我国有关领导部门,并发表在哈佛大学的学术刊物上[5]。在这次考察中,孙祥钟和美国植物分类专家、华盛顿国立树木园研究员德达利博士(Dr. T. R. Dudley)共同发表了冬青科植物新种――神农架冬青(Ilex shennongjiaensis T. R. Dudley & S. C. Sun, sp. nov.) [6] 

  这次科学考察是中美两国197911日正式建交后首次由两国植物学会共同协定和组织的植物学家联合野外科考活动,对于促进两国植物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迎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评议武汉植物研究所 

  19832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给武汉植物研究所下发关于评议武汉植物研究所的通知。作为所长的孙祥钟很快行动起来,他和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及时进行研究和部署,动员全所职工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各种具体的安排,确保评议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915日,以学部委员(院士)吴征镒教授为组长的生物学部评议小组对武汉植物研究所进行了为期6天的综合评议。评议小组由17名专家和中科院生物学部和干部局的领导,其中包括1位学部副主任和8位学部委员。孙祥钟代表武汉植物研究所向评议小组全面汇报了该所的工作,并参加评议小组召开的各种座谈会和讨论会,积极配合评议小组的工作。这次评议对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检查和评估,最后评议小组确认并制定了该所的方向任务是:在华中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华中地区植物资源的调查、发掘、利用、保护和经济植物的引种驯化,并逐步开展水生植物的研究[7]。评议工作解决了该所以往在研究方向、机构设置和培养干部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所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次院部的评议客观地成为武汉植物研究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水生植物的研究工作为例,从1983年开始,按照评议小组给出的方向任务,该所不断加强水生植物的研究力量和科研设施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武汉植物园已建立了高水平的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和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建成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涵盖量最大、物种最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武汉植物园已经成为全国水生植物生物学及内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学科领域的重要基地。 

  3、创办《武汉植物学研究》学报 

  学报是科技工作者展示科技成果的窗口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身为一名长期从事大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学者,担任武汉大学教务长长达十年之久(1957.10—1966.7[8]的孙祥钟深知学报的重要性,他深感武汉地区虽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林立,却没有一家植物学专业的学术刊物,这对于武汉地区乃至我国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是不利的。因此,孙祥钟到武汉植物研究所后即发起省、市植物学会和武汉植物研究所联合创办植物学学术期刊《植物科技论丛》,经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于19816月正式成立了由34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植物科技论丛》编辑委员会,孙祥钟任首届主编[9]。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19833月经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创刊并将《植物科技论丛》更名为《武汉植物学研究》,并由面向全国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0] 

  《武汉植物学研究》从创刊至2008年共出版发行了26119期,发表各类论文1800多篇。经过28年的发展,现在她已经成为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生物学文摘》(B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I)、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20多种国内外检索期刊、数据库作为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收录。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等多种奖励。 

  四、主要著述目录 

  1、孙祥钟.中国五加科植物之分布.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194382):1-4. 

  2、孙祥钟等.武汉野生植物和常见栽培植物.武汉大学学报,1978,2):42-66; 1978,4):78-98; 1978,8):55-74; 1979,1):85-95; 1979,2):119-141. 

  3、孙祥钟等.中国画眉草属四个新种.植物分类学报,1981,194):506-511. 

  4、陈家宽,孙祥钟,王徽勤.湖北泽泻科植物.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3,12):247-258. 

  5Bartholomew Betc. The 1980 Sino-American Botanical Expedition to Western Hubei Provinc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 1983, 641):1-103. (本文作者共14人,系按姓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S. C. Sun 孙祥钟排在第11位) 

  6、赵佐成,孙祥钟,王徽勤. 华南地区淡水水鳖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群落学观察. 生态学报,1984,44):354-363. 

  7、郭友好,孙祥钟,王徽勤. 陕西眼子菜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1985,54):291-304. 

  8、郭友好,孙祥钟,王徽勤. 陕西眼子菜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生境特点.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97-104. 

  9、游浚,孙祥钟,王徽勤. 茨藻属的分类---细胞学、同工酶和扫描电镜观察证据的综合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4):111-118. 

  10、陈家宽,孙祥钟,王徽勤. 湖北慈姑属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107-114. 

  11、陈守良.中国植物志(第十卷第一分册). 科学出版社,1990.(孙祥钟为编著者之一) 

  12He J B, Sun X C, Wang H Q. Taxonomy of Bisexual Species of Ottelia in China. Aquat.Bot, 199036389-393. 

  13、何景彪,孙祥钟,钟扬,黄德世. 海菜花属的分支学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92):121-129. 

  14、孙祥钟. 中国植物志(第八卷). 科学出版社,1992. 

  15、王万贤,孙祥钟,王徽勤. 湖北眼子菜属的调查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41):26-30.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1、武汉大学档案馆现存孙祥钟的个人档案. 

  2、吴贻谷主编. 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珞珈撷英》编委会. 珞珈撷英.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4、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发展史实(1907-1993.1993. 

  5、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编.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五十年史料集(1956-2006.2006. 

  6、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武汉植物研究所评议小组. 评议武汉植物研究所的报告(打印资料).1983. 

  7、《植物科技论丛》编辑部编. 植物科技论丛(打印资料).1981. 

  8、陈平平主编.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五十年(1956-2006.武汉出版社,20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1992年卷第二分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10Bartholomew B, etc. The 1980 Sino-American Botanical Expedition to Western Hubei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rtum. 1983, 64(1):1—103.( 1980年中美联合鄂西植物科学考察报告)                      

  六、注释: 

  [1] 《珞珈撷英》编委会. 珞珈撷英.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P147. 

  [2]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谢道俊主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发展史实(1907-1993.1993.P151. 

  [3]  1956925日,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筹备委员会;19581111日,由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授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19781218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20031016日,又改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4]  中美联合考察队中方植物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美方植物学家来自加州大学植物园、华盛顿国立树木园、纽约植物园、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和哈佛大学植物标本馆等单位。 

  [5]  Bartholomew B, etc. The 1980 Sino-American Botanical Expedition to Western Hubei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rtum. 1983,64(1):1—103.(1980年中美联合鄂西植物科学考察报告). 

  [6]  Bartholomew B, etc. The 1980 Sino-American Botanical Expedition to Western Hubei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rtum. 1983,64(1):63—65.(1980年中美联合鄂西植物科学考察报告). 

  [7]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武汉植物研究所评议小组. 评议武汉植物研究所的报告(打印资料).1983. 

  [8]  吴贻谷主编. 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P494. 

  [9]  《植物科技论丛》编辑部编. 植物科技论丛(打印资料).1981. 

  [10]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编.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五十年史料集(1956-2006.2006.P191-193. 

                                                              (撰稿人:郑重 刘绍塘 周显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