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g logo

传媒扫描

7月14日楚天都市报:舞台剧、成果展,武汉市中小学生趣味展示自然生态课题研学

  楚天都市报7月14日讯(记者李碗容 实习生高欣 通讯员王以豪)好吃的猕猴桃是怎样长成的?猕猴桃又有哪些种类呢?当一瓶瓶藻类植物样本被搬上舞台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昨日,武汉市2019年中小学自然生态课题研学实践成果汇报会在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举行,来自武汉市13个课题组的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个人阐述、团队协作、舞台情景剧表演等多样化形式进行汇报。 

  猕猴桃是怎样长成的?又有哪些种类呢?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来自6所小学的29名学员在专家带领下对此展开了研究。怎样能培育出果大、味甜、无毛的猕猴桃呢?导师带领小组成员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种子资源库采摘了14个品种的猕猴桃果实进行检测,通过反复实验与筛选,最终选择了果实最大的美味猕猴桃、糖度最高的中华猕猴桃、表皮最光滑的软枣猕猴桃进行育种。该小组以舞台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小学生群体对于猕猴桃育种过程的认知与思考,活泼灵动的表演引得台下掌声不断。 


学生汇报演出 

  当一瓶瓶藻类植物样本被搬上舞台时,台下传来阵阵惊叹声。这些美丽的藻类植物是研学项目《奇妙的微藻世界》采集的样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带领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学员完成。小组成员选取了12种藻类植物,分别营造自然光、补光、半遮阳、全遮阳环境,每3-5天观察一次,记录光强、温度、PH值,探究光对各种藻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习藻类植物生长知识。 

  在中科院在汉各研究所,同学们还探究了有趣的光学小实验,学习了激光雷达测绘,探索了流感疫苗的研制,摸索了脑功能的实验方法,了解空间大地测量的重要用途及观测手段,对蚊子进行观察和解剖,他们为鱼类和马铃薯看诊,畅想湖泊环境如何演变。在华中农业大学,孩子们了解了土壤知识以及现代农耕技术;在马鞍山森林公园,学生搜寻到何首乌、海金沙、小果蔷薇、络石等10多种攀援植物,了解到攀援植物的生存策略…… 

  回顾整个研学过程,我觉得非常的有意义。通过参与本次研学项目,我对科研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而且喜欢上了科研,我萌生了走上科研之路的想法,接下来我会继续努力的。常青一中的李仁青说。 

  汇报答辩环节结束后,来自中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市教科院的5位专家评委,依据项目参与度、完成度以及现场答辩表现评比出了优秀研学团队。最终《奇妙的微藻世界》《好吃的猕猴桃是怎样长成的》团队获得一等奖,《脑功能实验方法研究》等4个团队获得二等奖,《激光雷达测绘》等7个团队获得优秀奖。 

  要以科学为路,向科学前行中科院武汉分院分党组副书记蔡长塔表示,自然生态课题研学是我市推动研学旅行载体创新融合发展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将继续发挥高端科普资源优势,将武汉市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做出品牌效应,服务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将科研力量引入研学旅行,让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夏春胤表示,在科学教育和研学实践工作日益受到各界重视的大环境下,将和各单位协同推进,进一步深入探索研学实践的新途径。 

  据悉,武汉市2019年中小学自然生态课题研学项目于2019522日开题,由武汉市教育局、园林和林业局、中科院武汉分院主办,武汉科学普及研究会承办。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结题活动采取线下答辩+线上录播的全新形式进行。 

  据了解,为促进中科院高端资源科普化,中科院武汉分院近年来采取了政府主导和自我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研学活动,组织48所学校2000余名学生以课题研究、科研汇报等形式参与探究实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学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原载于《楚天都市报》2020-7-1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164691625123430&wfr=spider&for=pc 

    

科普开放部